环岛高铁客流涌动,洋浦大桥车水马龙,中心渔港帆樯林立,滨海新区楼宇高耸……走进儋州市白马井镇,随处可见一片片开发建设的新景象。经过多年的建设,一个个大项目已经“显山露水”,一座“宜居宜业宜投资”的现代化滨海新城正在崛起。
(相关资料图)
资源禀赋的现代化滨海新城
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
白马井镇位于儋州市西部,濒临北部湾,与洋浦经济开发区一桥之隔,是儋州市委推进环新英湾区建设的重镇之一。白马井因汉伏波将军的坐骑白马用蹄踹掘得甘泉涌出而得名,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白马井镇总面积73.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3.75公里。产业主要以渔业为主,是海南省较为发达的一个渔业城镇,全镇共有渔船1523艘,渔民5500余人。地形地貌以平原为主,东南部以丘陵为主,西部、南部、北部以平原为主。镇内有保存较好的白马涌泉(儋州古八景之一)、伏波古庙、解放海南岛先锋营登陆点(解放海南的第一个登陆点)、藤根村文峰塔(儋州市最高石塔)、学村敬字亭(儋州敬字塔中最高的一座)等历史文化资源,以及正月十六拜年日的习俗和传统的土法制糖技艺等非物质文化资源。
丰富的自然资源:
白马井有春江流经镇域,有藤根河、白马河等河流7条(总长度约15.6公里,省市级河流1条、镇级6条)。耕地总量为40930亩(基本农田面积28416亩,一般耕地12514亩),Ⅰ—Ⅳ级保护林地面积5万余亩。
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通过“村委会+镇政府+乡投公司+优质企业”的合作模式发展产业,推动洋浦陆侨国际海产品产业园项目落地,实现脱贫户和监测户产业有保障。落实产业奖补机制,全年累计发放62户10万元;完成了29.6公里农田水渠清理,修缮了4处水毁沟渠,确保了9千多亩良田灌溉用水畅通。扩大粮食生产,在竹古村种植花生1723亩,打造“竹古花生”品牌。全年实现粮食生产20320亩,完成市级下发任务的101.60%。扎实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攻坚行动,撂荒地复耕656亩,完成市级下达任务的112.90%。全年共流转土地800亩,试点种植红蜜薯,带动本地就业368人次。全年水产品总产量94783吨,其中海洋捕捞92148吨,海水养殖2635吨。
打造滨海商业经济圈
拓展和丰富旅游消费业态
锚定“滨海新城”的功能定位,依托滨海新城的设计规划,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高端酒店、写字楼、名企总部、电商、会展、商业综合体、医疗教育、商贸物流等新业态,积极配合推进欧亚城综合体开业运营和免税店进驻。在13平方公里的滨海新城区域内打造滨海商业经济圈,探索“产城人”融合发展新模式。
同时,着眼全域旅游发展,充分挖掘白马涌泉、伏波将军庙等传统文化资源、白马井南海维权、解放海南先锋营登陆点等红色文化资源,拓展和丰富旅游消费业态,推动本土旅游景点“串珠成链”,与海花岛旅游综合体遥相呼应,形成旅游产业集群,力争打造新的旅游城市。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白马井镇以营造优质营商环境为目标,全面落实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全面落实领导干部联系企业制度,建立并完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确保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等重大事项层层分解、落实到人。
在服务方式上,倡导“店小二”精神,全力当好“管家”,为项目从引进、签约到开工、落地、投产全过程提供不间断、无缝隙的优质服务,及时解决项目落地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最大限度地为企业提供“零距离”“全方位”服务。同时,抓好白马井镇便民服务中心基层服务窗口,建立健全制度,规范办事程序,选优配强工作人员,精准提升窗口服务品质,创新监督方式,将服务对象监督细化到办理业务全过程,真正让群众企业“能办事、好办事、办成事”,努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千年古郡·和美环湾”首届东坡玉蕊文化节暨第一届环新英湾乡村振兴产业招商引资推介会将于6月21日在儋州市中和镇七里村金坊广场举行,届时诚邀企业家们前来活动现场洽谈和交流,共同合作开发兴业,惠享儋洋一体化发展红利。
来源:海拔新闻 编辑:王彩玉 审核:陈钟鹏
关键词: